廣告看板
 

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兒童教育專家—李凱靈 > 孩子晚上發惡夢,究竟是「惡夢」?還是「夜驚」?(一)
孩子晚上發惡夢,究竟是「惡夢」?還是「夜驚」?(一)
Latest update: 週二, 18 三月 2014 00:00       Text by: 李凱靈   

150

什麼是「夜驚」?跟「惡夢」有什麼不同呢?

 

專家分析「夜驚」通常在睡著之後2小時內發生,孩子會突然狂喊、呻吟,哭泣,甚至離開床鋪,重複開門關門等動作,最後又回到床上,睡覺至隔天,然後完全記不起發生過什麼事!夜驚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尚未完成,其中大腦的皮質對皮質下中樞的調控仍然較弱,因此當受到刺激時,就可能產生夜驚的情況。當中以活躍的孩子為例,他們日間的活動較劇烈,受到的刺激較多,便容易出現夜驚的狀況。但父母不需過份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漸趨成熟,並建立了正常的睡眠規律,夜驚的情況也會慢慢消失。

 

至於發「惡夢」,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會發夢、所有孩子也曾發過惡夢呢?有研究報告指出,孩子還是胎兒在母親肚裡已經會發惡夢,不過胎兒因視覺尚未發育,所以他們的夢可能只有聽覺,而直到1歲左右,父母便能開始由孩子的行為表達方式如呻吟、哭泣等,來推測孩子可能是在發惡夢了。 夢主要來自生活經驗,夢到的多是周圍的人物或事物,或許是看到鄰居的惡狗,或許是想起母親溫柔的笑容、或許是回味最愛的牛奶、甚至是頭撞到枱角的痛楚。

1

有人說易做惡夢與個性有關連。什麼樣個性的孩子容易做惡夢?有硏究報告分析,容易做夢的孩子有幾個共通的特性:就是活躍外顯、個性急躁、喜怒無常,日間幾乎都不累不需休息、精力充沛等都是會經常或較容易會發惡夢。

2

佛洛伊德主張,惡夢就是願望的重現,但這個“願望”,會有多重層次甚至相反的呈現,如日間受到批評侮辱,心裡不好受。到了睡覺時,壓抑的理智消失了,於是在夢境中被滿足,看似替自己出口氣,但接下來,可能會再夢到被人冷落,失去工作的處境,這是第二重願望-被懲罰的願望,藉由夢到這個,讓自己罵人的罪惡感消失,也達到告誡自己不可再犯的目的。在許多願望的交錯糾葛之下,惡夢就此形成。

事實上,父母的態度,環境的設定都可以幫助孩子避免發惡夢。若能在孩子稍有不對勁時就先察覺,在環境必須改變前先幫孩子預防,惡夢就不會開始,孩子的生活自然更快樂美好。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