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看板
 

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健康心理學 > 隱然學習
隱然學習
Latest update: 週二, 29 四月 2014 00:00       Text by: 李威廉   

150在香港生活,住屋是一個大問題。

箇中原因,固然是地少而人口不斷增多,而房屋政策完全跟不上人口急促增長的步伐,形成樓價高企不下,年輕人「上車」機會愈趨渺茫。 撇除以上的客觀因素,香港人對房屋的熱切渴求,可謂代代相傳,老人家教誨: 「磚頭(房屋)比錢更保值,有錢就要買磚頭。」

 父母自少便教導:「安居樂業的意思,是先要居有其所,生活才可樂在其中。」 拜見外父外母時,總會聽到:「你沒有房子,叫我女兒怎嫁你?」 妻子不時嚷著:「我們何時可以買個大一些的單位?」同輩出來聚舊,難免也會講到所住的房子以多少錢買入,現時升值了多少。 腰纏萬貫的鄉紳豪言: 「男人活到四十歲仍沒有自己的房子是沒有出息的。」 甚至連你的子女也會向你抱怨:「XXX同學的住所很寬敞,為何我們要住得那麼迫挾?」以上種種,對一個沒有物業的香港人所構成的壓力可想言知; 即使擁有物業的,既要面對供樓的壓力,同時也要承受家人要求你「細屋換大屋」的壓力。 生活在香港,住屋問題往往縈繞一生。

1

不同世代的香港人固然有不一樣的渴求,但對於擁有自己的房屋這個觀念卻是一脈相承。 這一種幾乎是香港人獨有的價值觀,如果套用心理學的概念,便稱為隱然學習(Implicit Learning)。 隱然學習是你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一件事,是一個很有力改變人類行為的方法。 隱然學習提到的不止是觀察,而是我們一出生,進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就幫助我們尋找世界中的一些規律、一些模式,我們會跟從這些模式去做,即使沒有人教我們,也不管這個規律是對是錯,只要生活在這個環境,我們就會隱約地尋找到一些規律,然後潛移默化地跟從這些規律去做。 隱然學習和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最大的分別就是觀察性學習中你會知道自己正在透過觀察到別人而達到學習的效果,例如孩童透過看電視學習到的暴力行為。 但是隱然學習可以完全不察覺自己曾學習過,就如上述的例子: 生活在香港,要安居樂業就必須買樓,不論電視劇集、報紙雜誌、朋輩親友,都說買樓會保值,是最有回報的投資,這個觀念重覆地灌輸在每個世代的香港人身上。

2

儘管置業的價值觀橫跨了幾個世代,但在客觀環境影響下,隱然學習的內容在世代之間已經產生了微妙變化: 從戰後嬰兒一代奉行的「四仔政策」 (屋仔、車仔、老婆仔、細路仔),到七、八十後為儲「上車」首期而拚命努力 (上一代的「四仔政策」或許只剩下屋仔和/或老婆仔),到九十後鑑於樓價太貴「上車」無望,未畢業已經排隊等上公屋。 到了千禧後出生的世代,房屋問題未致於迫在眉睫,然而父母為加強他們將來投身社會的競爭力,希望他們贏在起跑線上,往往會催谷他們學這些學那些。 因此,無論是「四仔政策」、儲首期買樓然後節衣縮食供樓、趁早輪侯上公屋,抑或父母要鬥快武裝起下一代,都是香港社會的隱然學習。

3

然而,這個社會的隱然學習內容往往教人無奈: 小孩應有的玩樂時間被課外學習取締、青少年有理想,抬望眼發覺與社會現實相距甚遠、年輕人不想一生為(樓)奴卻無奈卻要孭起二、三十年的供樓重擔和鋪張的婚宴開支…撫心自問,我們是否從出生那天便必須跟從這些潛規律? 確實說,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注定無處可逃,但要有一個清晰的觀念: 透過隱然學習所找到的一些規律未必是對的,它極其量只是一個社會大眾所認同或追求的事物。 可是,沒有物業是否代表沒有出息? 小孩贏在起跑線上是否一定沿路領放帶返終點(另一個問題是: 終點在哪裡? 由誰決定?)? 生活是否只為買樓供樓而拚搏? 人生在世,大概總要找些有意義的事情做,活出自己的一片天才算不枉吧!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