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臨床心理學 > 產後抑鬱症(二):治療與預防
產後抑鬱症(二):治療與預防
Latest update: 週三, 12 五月 2010 18:50       Text by: 葉妙妍 臨床心理學家   
產後抑鬱症(二):治療與預防
(Postpartum Depression (II) Treatment & Prevention)

治療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若得不到適切的治理,可以影響母子關係和孩子成長,母親不能好好照顧嬰兒,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展;亦可能破壞夫妻感情,導致家庭問題;嚴重者甚至引發虐兒、自殺或殺嬰的危機。因此,切勿諱疾忌醫,拖延診治,應盡早接受評估。一旦確診後,須與醫護人員配合,貫徹療程。一般來說,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有效,超過八成的患者經三至九個月治療可完全康復。

一)藥物治療:
若抑鬱症狀嚴重或已持續一段時間,可考慮先用效果較快的藥物治療。抗抑鬱藥分為三大類,包括傳統的三環素(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血清素調節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及血清素和副腎上腺素調節劑(Serotonin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抗抑鬱藥需兩三星期才能發揮功效,約四至六星期有明顯的進步。這類藥物不像鎮靜劑和安眠藥般會令人上癮,只是開始時可能引致昏睡、口乾、噁心、手震、頭暈、焦慮等副作用,但通常數星期內便會消失。抗抑鬱藥在病情好轉後仍須完成整個療程,不能突然中斷,否則可能會引起身體一些不良反應,影響治療進程。如果患者正在餵哺母乳,可先與精神科醫生商量,採用經長期使用,富經驗較安全,又不會滲入母乳中的抗抑鬱藥。

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是相輔相成的。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協助患者改變影響情緒的負面思想,學習身心鬆弛的方法,安排歇息和支援,計劃及記錄每天的活動,增加樂趣感和成就感,並訂立循序漸進的生活目標,按部就班地實行,重新建立自信心。

人際關係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IPT):
改善與身邊重要的人的相處,通常是夫婦和婆媳關係。心理學家幫助患者接受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及帶來的轉變,促進跟家人的溝通,調整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找到育兒的趣味和滿足感。

精神分析療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
從過去的經驗中了解自己為何會患上產後抑鬱症,例如,童年不快經歷、早年失去母愛等,明白應付的防衛機制,透過治療紓解陰影和心結。

此外,心理學家也會因應患者的情況和需要,採用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支援性心理治療(Supportive Psychotherapy)等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

給患者和家人的建議
產後抑鬱症的患者,可注意以下有助康復的方法:

‧ 爭取充足睡眠和休息
‧ 均衡飲食,無胃口也要少食多餐,戒煙酒咖啡
‧ 持之以恆做運動,尤其帶氧運動,出外散步亦可
‧ 嘗試向人傾訴,紓緩壓力之餘也讓別人了解你
‧ 接受實質的幫忙,不管是家務還是照顧嬰孩
‧ 主動向經驗豐富的母親或長輩請教育兒問題
‧ 安排時間做喜歡和輕鬆的事情,如看書、聽音樂、美容等
‧ 跟朋友保持聯絡及約會
‧ 毋須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母親,多肯定自己
‧ 尋求母嬰健康院、政府或非牟利社福機構的醫療、輔導及支援小組服務

至於患者的家人,須體諒患者產後抑鬱期間情緒不穩、煩躁易哭或冷漠疏離的態度,多表達讚賞和鼓勵,並幫助分擔家務及照顧孩子,讓患者有私人空間,使身心休養生息。同時,家人須配合治療,陪伴覆診,提醒按時吃藥,及知會醫護人員患者的病況和進度。

預防產後抑鬱症
  雖然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高達百分之十至二十,但妥善的計劃和適當的準備可以大大減低病發的機會:
‧ 計劃生育,因為意外懷孕令壓力倍增
‧ 在經濟、居住環境各方面早作安排
‧ 參加產前預備課程,認識生產過程、產後護理、育嬰知識及分娩前後生理和情緒的變化
‧ 生產前後避免搬家、轉工等重大生活轉變
‧ 產後要有足夠休息,避免操勞,可爭取小睡,預先準備母乳或讓家人夜間照顧嬰孩
‧ 請長輩或傭工陪月,分配家務和育嬰工作
‧ 安排親友臨時托嬰,和伴侶或朋友出外消遣娛樂
‧ 儘管仍未重拾性愛的興趣,也可嘗試和伴侶有親密的時刻,如擁抱、親吻等
‧ 丈夫宜多理解生育可能遇到的問題,主動關心和協助太太
‧ 認識其他有孩子的夫婦,並保持聯絡,增加支援網絡

若曾患抑鬱症,應在懷孕後盡早知會醫生,作評估和跟進,降低生產前後復發的風險。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